当前位置: 首页 >> 走进景德镇 >> 陶瓷文化 >> 古镇千秋 >> 轶闻趣事

景德镇民间故事

发布时间:2017-09-04 【阅读次数:

 

景德镇作为千年瓷都、历史文化名城,也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古镇,有关陶瓷方面的民间故事和传说,不但很多而且十分动人。这里采撷几朵浪花,让您在游览美景的同时,感受一下古代制瓷人的真情实感。

一、《龙  缸》

北京十三陵的定陵,是明朝万历神宗皇帝朱翊钧的陵墓。现在,当我们走进这个规模宏大的地下宫殿时,一眼就能看到三口作为长明灯使用的青花瓷器——大龙缸,这三口大龙缸,直径有七十公分,上面绘画着青花云龙,白里透青,色译鲜艳,是瓷器中最大的名贵珍品。

大龙缸的底上印着“大明嘉靖年制”的字样。朱翊钧为什么不用自己年号“万历年”制的瓷缸,而要使用比他早两个朝代的嘉靖年制造的龙缸殉葬呢?这里面有一个悲愤而壮烈的故事哩!

朱翊钧在我国历史上不仅是个有名的酒色之徒,而且还是一个十分残暴的帝王。生前他奴役了千万个劳工为他修建地下陵墓,同时,为了死后殉葬需要的特大排场,朱翊钧还异想天开地要制造前所未有的特大青花龙缸,作为棺梓前的长明灯。就在公元一五九九年,朱翊钧派了他的心腹太监潘相来到景德镇,督造大龙缸。

这潘相本是地痞无赖出身,是个坏透了的家伙。这回,他领着皇帝的“圣旨”,带领了一大批官兵,前呼后拥地出了京城。当他到景德镇的第一天,就派人将全镇技术最好的窑工召集起来,当众宣布了皇帝朱翊钧的旨意说:这次皇上要造的龙缸口径要有三尺,缸身厚三寸,底厚五寸高要二尺八寸,而且,每只烧造出来的龙缸,都要达到“万里无云”的标准。“万里无云”是瓷器行当中的一句术语,意思就是造出来的瓷器上不能有一点儿毛病,那怕是芝麻粒大小的疵点也不行。潘相还恶狠狠地说:要是在限期内烧造不出大龙缸来,全体窑工都得杀头。

窑工们一听,知道这是大祸临头了。瓷器是用泥巴做成的,可这么大的东西怎么做呢?做好了坯,又怎样放进窑里去烧呢?烧了又怎么烧好呢?实在是太难了。可是违抗圣旨,马上就活不成。窑工们万般无奈,只好硬着头皮豁出性命去升火烧窑造龙缸。

在这些窑工当中,有一位看火的老师傅,名叫童宾。他父母死得早,从小就到窑上来学徒,烧了几十年的瓷器。不仅技术上数一数二,而且为人正直义气。因此,窑工们都十分敬重他,大伙一致推举他当这次烧造大龙缸的领头人。

童宾深知这次烧造的龙缸由于件头特大,要求特高,火候这一关极难掌握得好。烧低了,瓷器烧不熟透,烧高了呢?瓷器又容易裂塌。但是,烧不成这大龙缸,不光自己要送命,全窑的工人一个活不成。童宾想:大家这样信赖我,为了不辜负大家,就是豁上老命,也一定要把大龙缸烧出来。

带着这种心情,童宾领着窑工们开始了第一次试烧。他们小心翼翼,几天几夜,不敢眨一下眼皮。就在这窑快要歇火的时刻,突然间,一阵白光从窑门内闪出,童宾眼看不妙,“哎呀……”一声惊叫,只听得轰的一声响,窑就倒塌了。

这时,潘相正在府衙内饮酒作乐,听说倒了龙缸窑,连忙赶刭窑上,不分青红皂白,喝叫把童宾按倒在地,重重打了八十大板,其他窑工也都受到一顿毒打。临走,潘相还吊起他那三角眼,大声喝到:“童宾,下次再烧不成功,可要小心你的脑袋。”

封建统治者就是这样残暴凶恶。童宾和窑工们烧了一次又一次,但都没有一件达到潘相挑选的标准,全体窑工都被潘相折磨得脱了人形。

眼看限期逼近,龙缸还没烧出来,真把童宾和窑工们急疯了。这一天,大伙正紧张地烧造限期中的最后一窑,如果这一次再烧不出龙缸来,大家都要遭殃。童宾在窑前劳累得满头大汗,他提心吊耻地望着窑前两个火眼,这火眼就活象猛兽的两只大眼,火辣辣直盯着他,那窑门也活象猛兽的血盆大口,仿佛就要一口把他吞噬进去。大家也都神情紧张地怀着最后的一线希望,祈求着这次龙缸能烧成。

突然,窑中传出了一阵阵轰轰巨响。烈焰象一条巨大的火龙,张牙舞爪地向着龙缸猛扑过去,眼看这次希望又要成泡影,大家都难以活命,童宾思忖着:怎么办?……,办法只有一个,那就是跳进窑去与那毒龙般的烈焰斗一斗,才有可能保住龙缸窑不倒塌。

时间不等人哪!童宾把窑上的工人都叫到身旁,指着窑中快要倒塌的龙缸,悲惨地对大伙说:“兄弟朋友们,这龙缸,我们无法烧成,大家是死定了。我看与其大家都避殃,不如让我拼着老命去碰碰吧!”

窑工们一听童宾要跳窑拼命,哪里肯答应,大伙一齐嚷道:“要死大家死,要活大家活,决不能让你一个人去受罪呀!”

大家正阻拦着,这时,御窑厂外又传来了潘相的促命帖子。原来潘相这个坏蛋又派了差役,传言说:“潘爷有令,这次再烧不成龙缸,统统要问死罪。”

再也不能迟疑了,时间就是大伙的生命!童宾奋力挣脱扶着他的窑工,对大家说:“你们听听,不要再等了。”说着,纵身往烈焰翻滚的窑门口一跃,“扑通”一声,跳进窑里去了。窑工们哪里还来得及拉他呢。只见窑门中一股混浊的火光冲了出来,什么也看不见了······

“童师傅!童师傅!”窑工们哭喊着,大伙赶紧歇火开窑。说也奇怪,这次龙缸居然烧成了。窑工们把它抬到窑前,只见这龙缸晶莹洁白,玉泽生辉,釉面如镜的缸身上画着那条青龙,睁着血红血红的眼睛。

看着这只大龙缸,人人落泪,个个悲愤。大家都说:这龙缸就是童宾老师傅的身躯,那血缸血红的青龙眼睛,就是他的鲜血凝结而成。

潘相听说龙缸烧成了,就神气活现地带领着一伙差役来到御窑前,想要夺走龙缸,送进京去呈献给皇上好邀功请赏。

潘相刚走近龙缸窑,只见窑上人来人往,群情激愤。他心中不觉生怯,便停步侧耳听了起来。

只听得一位老窑工激愤地说。“童师傅为了大家舍身跳窑,这龙缸,就是童师傅的真身,我们要好妤把它护藏起来,永远纪念童师傅。这龙缸,谁也莫想从我们手里夺走!”

另一位窑工嚷道:“童师傅是被潘相这狗东西逼死的,我找这狗东西算帐去,要潘相抵命!”

“对!找潘相算帐去!”

“走!找潘相抵命呀!”

窑工们霹雷一般地呼喊着,一齐拥出窑来······  。

潘相见势不妙,吓得屁滚尿流,转身就逃,惶惶然如一条丧家之犬,帽子脱落了,鞋子跑掉了一只。他顾不上这,匆匆摸到了昌江河边,找了只小船,带着几个亲信,狼狈逃命而去。

那只举世罕见的青花大龙缸,由于被窑工们护藏得严严实实,封建统治者却始终得不着它。所以,万历神宗皇帝朱翊钧死后,只好拿了些先朝嘉靖年制的龙缸来作为殉葬品。

二、《釉 里 红》

瓷器中的釉里红,是釉下的珍贵颜色。这种颜色亮堂润泽,看上去就象宝石镶嵌在瓷器里一样。

这样珍贵的釉里红颜色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呢?传说是这样的:

宋明之间的元朝,最德镇有个叫赵子聪的陶瓷工人,三十五、六岁的年纪,对烧瓷有一手独到的本事,加上肯用心思搞发明创造,全坯房的窑工都尊称他叫“赵全能”。

那时候瓷器上的花纹都是用手工刻上去的,又慢又费功夫。赵全能立志要在瓷器上象绘画一样,用毛笔描画花纹。可是,他费尽心血,也没找到一种适合画瓷的颜料。

赵全能对此并不灰心,他想:只要功夫深,铁杵磨成针。他相信,总有一天,会实现这个愿望的。

可是,象赵全能这样一个穷苦的窑工,要想搞一件发明创造谈何容易呢。开始时,赵全能帮工的那家窑户老板,以为赵全能会很快搞成,所以还愿意出钱资助。因为搞成了,他就可以一本万利,大发横财。后来,窑户老板见赵全能一次一次的试验都失败了,便立即拒绝提供给赵全能试验的条件。

    这一来,就给赵全能作难了。平日,赵全能连吃饭的钱也难挣上。有时还得让女儿小梅到河滩边上拣破烂帮补度日。尽管困难重重,可赵全能搞试验的决心却丝毫也没有动摇。

于是,他就向窑户老板借钱试验画瓷的颜料。老板的手段真辣,每借他的窑位烧一次瓷器,就要收一贯铜钱。这样,天复一天,月复一月,转眼一年了。赵全能欠下窑户老板三百贯铜钱。

这一天,正是大年三十,家家户户都准备着过年,赵全能却蹲在屋里,摆弄他从山里找来的石料,他的独生女儿小梅在旁边帮着研磨料石。

父女俩干得正专心,突然,一阵“砰砰”的打门声,赵全能开门一看,门外正站着窑户老板和他的管帐先生。还未等赵全能开口,窑户老板就板起脸来发话了:“年三十啦!欠帐该还了吧!”

赵全能忙央求说:“老板,如今我是吃了上顿没下顿,实在拿不出钱来还,请老板宽容,等我做成了颜料,一定如数还清。”

窑户老板听了,嘿嘿一声冷笑:“不行,今天一定得把帐还清。”说着,他眼珠骨碌一转,定睛瞧着小梅,又开口说:“我已替你想好了,王大户要买个童养媳.出价三百贯,你女儿小梅去,不就可以把债还清了吗?”

赵全能一听老板逼他卖女儿还债,心中火冒三丈。这小梅,从小死了娘,硬是赵全能一口粥,一口水地好不容易才把她喂养大。这是他身边唯一的亲骨肉,要他卖小梅,不就是挖他的命根子吧?

赵全能强忍住怒火,连连摇头:“老板,女儿我是决不卖的。”

老板立即拉下阴沉的脸说:“哼!不卖,那就马上把帐还清。另外,从此不准你再在我窑里烧什么鬼东西了。”

赵全能这时真是心如刀割。他想:不卖吧,眼前老板逼债催命,还不准他再搞试验了。卖吧,又怎舍得让相依为命的女儿去受苦,受人欺侮……。最后,他还是摇着头,连声说:“不······不行呀······”

“嗨!这是老板给你的一条活路,卖了小梅,还清了债,减少你的负担。再说,等你有了钱,还可以将小梅赎回来嘛。”管帐先生在一旁替窑户老板帮腔。

在老板连声威逼下,赵全能感到实在走投无路,一横心,把小梅拉在怀里,哽咽地说:“小梅,不是爹爹心狠要卖你,实在是没路走了······”说着,赵全能大滴大滴的眼泪落了下来。

小梅紧紧攥住爹爹的衣袖,千呼万唤,苦苦地央告着不要卖她…。

“唉!苦命的孩予呀!爹爹怎么忍心卖你呢。可实在没法子。你不去,大家都活不成,你去了,等爹试成了颜料,再把你赎回来。”

听爹这么一说,小梅立即松开了手,用袖子擦着眼泪,向赵全能跪拜说:“爹爹保重······”便起身要走。

    这一下,赵全能又舍不得了,一把拉住小梅,父女俩抱头痛哭起来。

窑户老板不耐烦了,一把抓住小梅,恶狠狠地喝道:“别噜嗦了,快跟我走吧。”

眼看着小梅给拉走了。赵全能悲愤欲狂。突然,又见小梅奔了回来,从口袋里掏出两个铜板,往赵全能手板心一放,说;“爹!这是你平日给我零用的,我没花掉,留着你做事用吧!”

这一夜,外面爆竹响连天,家家都在辞旧岁迎新春,赵全能却手捏那两枚铜钱,呆呆地一直坐到天亮。

过了年,赵全能又在窑里忙碌着。这时,窑户老板派人来说,这是最后一次让赵全能在他窑里试烧了。赵全能听着,仿佛跌进了万丈深渊。他知道,这次试验,难保成功,若再不成,那以后怎么办呢······赵全能想到这里,泪珠禁不住夺眶而出.他奔到窑炉前,对着刚刚摆放进去的瓷坯,口里默默地念着:“老天保佑吧!老天保佑!”说着,他弯腰把手伸进匣钵(注1),把瓷坯放好。但听得“叮当”一声,赵全能上衣口袋里那两枚铜钱掉进了匣钵,正巧落在瓷坯上。赵全能本想将铜钱拾起.但又怕碰坏了瓷坯,误了这一窑的试验,所以,也只好让铜钱落在里头了。

烧窑时,赵全能提心吊胆地在窑边守了三天三夜。第四天头上一开窑,窑工们首先将赵全能烧试的那叠匣钵捧出来,打开匣钵盖,一件瓷器拿出来······又拿出另一件。上面都是精光光的,一点儿图案颜色都没有。赵全能知道又是一次失败……。

突然,一个窑工惊叫了一声:“看!这瓷碗上有两个圆圆的红颜色呢!”

赵全能急忙夺过瓷碗,啊!那是两枚铜钱留下的印子。赵全能一下心里明白了:铜可以做画瓷的颜料······

真是喜从天降,赵全能二话没说,转身就往家里奔。回到家中,他到处翻寻,把尽剩的一把铜锁磨成了粉末,又掺入了一些药料,调成浆糊糊,用毛笔沾着,一笔一笔在瓷坯上细心地绘画起来。

    赵全能拿着已经画好的瓷坯,找到了窑户老板,苦苦要求再借用一次窑位做试验。可是,心肠毒辣的老板要赵全能先拿钱来,没有钱,说什么也不答应。

赵全能心中又急又气,他放胆说:“老板,再给我试烧一次,如若不成,我宁愿终身帮你做工,不要工钱。”

   “真的?”窑户老板贪婪地望着赵全能。

“真的!”赵全能肯定地问答道。

“哈哈!”窑户老板顿时眉开眼笑起来,“好吧,再给你一次机会,别忘了,不成功,你就得给我做一辈子的工罗!”

“要是成功了呢?”赵全能反问。

“我就输给你三百贯,让你将女儿赎回来。”在窑户老板的心眼里,赵全能是永远试不成的.这只是一句信口开河的话。

“好!一言为定。”赵全能心中充满了希望。

窑户老板真是做梦也没有想到,赵全能这次试烧居然成功了。只见那透明的釉下,那红光闪闪的图案花纹,竟是那样绚丽迷人!

釉里红的成功,一下子轰动了整个瓷城。

赵全能创造的釉里红,从此结束了靠刻花来装饰瓷器历史,它与同时期发明的青花釉料,相互衬托,相互比美,难怪当时人们称赞说:“青花瓷能入瓷骨,袖(釉)里红更入釉骨。”

小梅终于回到了赵全能的身边,父女团聚,快活之中,不免又流下滴滴辛酸泪。

三、美  人  祭

 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,有人说是元朝,有人说是明朝,反正是从前吧。从前,有一个皇帝,一天,不小心把一只玉石酒杯摔碎了。这只酒杯可是一件稀世珍品啊!它小巧玲珑、鲜红透亮,在太阳或灯光的映照下,它放射出耀眼的红光,就象一团火焰在燃烧。

 皇帝把这只酒杯看成最心爱的宝物,每天用来斟洒,第一杯敬天,第二杯敬地,第三杯敬祖宗。

 这样的酒杯打碎了,皇帝还能不心疼吗?他心急火燎,立时召来文武大臣,下令要他们再搞到一只。大臣们听了,你看我,我看你,不敢作声。因为他们知道,这只酒杯,是一位石匠在十万大山中偶尔发现了一块红宝石,采出来做成的珍品,要再搞到一只,真比登天还难哩!

皇帝见大臣们不回话,气得跺脚又挥拳。大臣们见皇帝发了火,吓得浑身打颤,一齐趴在地上,连气也不敢透啦! 

这时,有一位姓潘的大臣,自告奋勇地向皇帝提出,他可以搞到一只同样的酒杯。

潘臣为什么敢在皇帝面前打保票,说他可以搞到同样的酒杯呢?原来,两年前他南下巡视,来到江西景德镇.看到这里的瓷工用泥巴烧做出来的瓷器,洁白晶莹,跟玉器一样的精美,心想:既然景德镇的瓷工能烧出白莹莹的瓷器.就不能烧出红艳艳的瓷器吗?他当即领了圣旨,耀武扬威地来到镇上,要瓷工为皇帝烧造这种颜色的酒杯。

 景德镇的瓷工听到这个消息可慌了神,因为他们还从来没有烧过这种红颜色的瓷器哩!然而,皇帝的圣旨是不能违抗的。瓷工们百般无奈,开始点火试烧起来。大伙儿烧了一窑又一窑。可一件红颜色的瓷器也没有烧出来。

 潘臣心里也急了,他想,要真是烧不出来,自己丢了官事小,犯上个欺君之罪,那后果可就不堪设想了!他越想越害怕.就对瓷工下了最狠毒的命令:假若在限期内烧不出,就将瓷工们处死。

 瓷工们惊骇万分,拼着性命,继续一窑又一窑地烧下去,尽管大伙儿都被折磨得人不象人,鬼不象鬼,可红颜色的瓷器还是没有烧出来。

 瓷工中有个姓梅的看火老师傅,他有一个女儿,名叫梅英。这梅英看到与自己相依为命的爹爹整日在窑里操劳,熬红了眼,累弯了腰,而红颜色的瓷器依然烧不出,就找了个机会,对父亲说:“爹爹,我们还是趁早逃跑吧!”

“逃跑?”梅师傅一听,摇了摇头,说:“我们逃跑容易,可镇上还有许多瓷工呢!”

“这······”梅英把话咽下去,不作声了。

 梅师傅接着说:“我们瓷工应该是有福同享,有难同当。现在只有设法烧出红瓷器来,才能保住大家的性命,使景德镇的窑火一代代旺下去。”

 梅英听了爹爹的一席话,羞愧得脸红了,双颊上象搽了一层胭脂。是呀!自己都已经十八岁了,怎么一点也不懂事,竟想到逃跑!

 可怎么才能烧出红颜色的瓷器呢?梅英急得吃不香,睡不安。

 这天晚上,梅英躺在床上,翻来覆去地老想着爹爹和瓷工们在窑前苦苦烧瓷的情景。不知过了多久,才迷迷糊糊地睡着了。睡梦中,她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到她的床前,对她说:“姑娘,你不是想烧出红颜色的瓷器来吗?景德镇郊外的东南乡有一座高岭山,山顶上有一种红釉石,找到它,就有办法了。你怕不怕困难?”

“不怕!不怕!”梅英大声地喊着。这一喊,把自己喊醒了。

梅英很惊奇。她连忙爬起床,跑到窑上,把梦里的事说给爹爹听。

梅师傅根本不相信,说:“梦里的事不能当真,高岭山我去过多次,从没见到有那种红釉石。”

 可梅英想到潘臣规定的限期已近,与其看着爹爹与瓷工惨遭杀害,不如去找找看,万一找到了,岂不是救了大伙的命吗?于是,她一个人悄悄地奔向高岭山。

 高岭山,高万丈,光秃秃的,寸草不长,到处是狼牙怪石。望着悬崖陡壁,梅英倒吸了一口冷气,有些胆怯。可是一想到瓷工们正在窑前受熬煎,一想到景德镇的窑火应该一代一代旺下去,梅英又有了勇气。她一步步地在悬崖陡壁上攀登,爬呀爬呀,当她用出吃奶的力气,好不容易攀上一个悬崖时,不料,穿在脚上的那双鞋子却掉下了万丈深渊。

 没有鞋子怎么行呢!梅英只好脱下身上的罩裙,撕开来包在脚上,一步一步地向山顶爬。一会儿工夫,脚上的布又被锋利的岩石撕破了,皮肉也磨破了,鲜血一滴滴地流了出来,伤口痛极了,梅英简直不敢再走了。这时,梦中那位老爷爷的话在她耳边响起:要想找到红釉石,就不能怕困难。梅英顾不上双脚在流血,倏地站起来,继续向山顶爬去。梅英爬起又跌倒,跌倒又爬起,每爬一步,脚下便印出一朵血花,一朵又一朵,弯弯曲曲地伸向山顶。当梅英爬到山顶,由于流血过多,便一头栽倒在岩石上。昏迷过去。

 再说梅师傅回到家里,不见了女儿,估计她一定上高岭山去了,就顾不得疲劳,连忙奔向高岭山。当他顺着血花,找到了女儿,女儿已经双目紧闭,离开了人间。梅师傅抱着女儿哭得死去活来,那悲切的呼唤,一声声撼天动地。当他把女儿埋葬后,发现女儿躺过的地方,被鲜血浸透了,变成了红艳艳的石头。梅师傅知道这就是要找的红釉石,就挖了出来,带回窑上,研磨成釉浆,涂在瓷坯上,经窑火一烧,果然,那釉面殷红,光彩夺目的瓷器烧出来了。

 望着用女儿鲜血凝成的红颜色瓷器,梅师傅的眼泪就象泉水一般涌了出来。

潘臣拿到比原先还要艳丽的红颜色酒怀,高兴得手舞足蹈,立即赶回京城,呈献给皇上。皇帝见了,连声赞叹,更加格外珍爱,还为潘臣加封,连升三级。谁能想到潘臣的高官厚禄,却是用一位年轻美丽的姑娘的生命换来的!

 瓷工们为了纪念梅英,就把这种红颜色的瓷器,取名为“美人祭”。今天,在高岭山的山岩上,还可以寻见斑斑点点红的石头,据说,那是当年梅英的一腔热血浇灌出来的血花。

四、《青花姑娘》

景德镇青花瓷,是举世闻名的陶瓷艺术珍品,有“人间瑰宝”之称。

虽说在汉朝时,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就开始靠山筑窑,就地伐木,烧制陶瓷器。但一直延伸到元代,还没有人能够用彩料在瓷器上描绘花纹图案。当时瓷器上的花纹图案,全靠小巧的铁刀,在做好的瓷坯上刻画。干这样的活儿,没有娴熟的技巧,是不行的。

有一个叫廖青花的姑娘,她的未婚丈夫赵小宝就是在坯房里专刻瓷坯的。一天,她问赵小宝:“这瓷器上的图案,如果能用笔画上去,岂不方便得多吗?”

赵小宝听了青花的话,深深地叹了口气,道:“你说的这种办法,我早就想过了,可是,至今我还没有找到一种适台画瓷的颜料啊!”

青花姑娘听罢,心里思忖着:怎么去想办法,找到能烧画在瓷器上的颜料呀!

青花姑娘的舅舅,是附近几座窑场的找矿师傅。青花姑娘就央求舅舅带她一起外出找矿。舅舅一昕,眼珠子瞪得溜圆。毫不犹豫地拒绝说:“找矿这活儿很苦,白天晒太阳,夜里宿露水,饿吃野果,渴饮山泉,你一个女人家,怎么吃得消呢?”

“吃得消!吃得消!”青花姑娘拉着舅舅的手,坚定地说:“我一定要找到适合画瓷的颜料。”

舅舅晓得青花姑娘脾气是说一不二的,执拗不过,也就答应了,并告诉她明早就要动身,到离镇一百多里远的小青山去。

青花姑娘好不高兴,一阵风地跑到赵小宝做事的坯房里,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他。小宝和青花是一对青梅竹马的恋人,两人感情非常好,准备年底结婚。小宝听到这个消息,真舍不得让青花远行,但他想到青花是为了寻找画瓷器的颜料,自己无论如何也不能阻拦。

第二天,太阳还没有出山,舅舅和青花姑娘就准备出发。小宝赶来送行,他拉着青花的手,千遍万遍地嘱咐着。青花姑娘感动得直掉眼泪,她更坚定地说:“找不到画瓷器的颜料,我决不罢休。”

转眼间,秋去冬来,青花姑娘到小青山三个多月了,真是日月如梭,光阴似箭啊!飘落的黄叶唤来了纷飞的雪花,小宝这会儿多么地惦挂着青花姑娘和她的舅舅。

一天夜里,小宝做了个梦,梦见青花姑娘回来啦!手里还捧着许多许多颜料。可待他睁开眼,屋里黑漆漆的,只有他孤独一人。这时候,小宝开始后悔当初自己没有和青花姑娘一块上小青山。

天一亮,小宝就到坯房里找领班请了假,回家收拾停当,就冒着呼啸的寒风,踏着茫茫的白雪,向小青山疾步奔去。

小青山,方圆几百里,象条卧龙沉睡在大地上。小宝饮冰吞雪,整整走了三天三夜,终于来到了山前。可是青花姑娘会在哪个山头呢?小宝感到茫然,心里焦虑万分。忽然,小宝瞧见前面山谷里升起一缕青烟,就急忙朝青烟出没的地方奔去。

原来,山谷里有一座倒塌的炭窑,青烟就是从破炭窑里冒出来的。小宝走近一看.但见炭窑的一角堆满了各色各样的料石,地上还躺着个衣衫破烂的老人,老人身边有几段炭火,在刺骨的北风中吐着青烟。这老人不是别人,正是青花姑娘她舅舅。小宝又惊又喜地一步冲上去,抱起老人就喊:“舅舅!”

可是舅舅已经冻僵了,不省人事。半晌,舅舅靠着小宝身子传给他的暖气,渐渐苏醒过来。老人睁开限,见是小宝,忙急促地喊道:“快!上山去······接青花······”

北风卷着雪花,发出阵阵哀鸣,茫茫的小青山,一片洁白。小宝安置好了舅舅,从炭窑出来,急急巴巴地往山顶攀去,他一面走,一面扬声高叫:

“青花!青花······”

四山传来了此起彼落的回声:

“青花!青花······”

巨大的声浪,从山坡冲进了山谷,接着又从山谷跃上天空!

“青花!青花······ ”

    银堆玉砌般的小青山,静悄悄地,除“青花”的叫声外,没有人回答。

小宝登上一座山峰又一座山峰,当他正举步向顶峰迈去的时候,猛抬头,忽见一道道蓝色的霞光,组成了眩目的彩虹。小宝感到稀奇,用手搭凉亭定眼一看,啊!哪不是他所熟悉的青花姑娘的身影吗? 

小宝来到青花姑娘跟前,青花姑娘已经冻死了,她伫立在小青山顶上,脸上露出微笑。青花姑娘的十个指头。因挖采石料已经磨破,鲜红的血液,凝结成朵朵艳丽的宝石花,她脚下的雪地上,摆着一堆堆选好的石料,闪着蓝色的莹光。

小宝悲痛地抱着青花的尸体,放声大哭。这悲壮的声音,惊动了天地,传遍了人间:

“青花……青花……”

小宝把青花埋葬在小青山顶上,就和舅舅一道,把青花姑娘挖采的石料带回镇上,经过细心磨研,配成颜料,用笔画到瓷坯上,上釉后,用高温烧炼,瓷器上出现了美丽非凡的蓝色花朵。

能描绘瓷器的颜料终于找到了,但是青花姑娘却献出了年轻的生命。为了纪念青花姑娘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,就把这种釉下彩绘的蓝花起名为“青花”,烧造这种蓝花的彩料,起名为“青花料”。

“青花”的诞生,结束了我国瓷器以单色釉为主的局面,把人类使用的瓷品推进到白瓷彩绘的时代,形成了浓厚的中国瓷器特色。

五、《奇异的瓷鞋》

从前,景德镇有一个名叫张得胜的崽俚,他从小失去爹娘,十三岁时,就来到窑户老板尖尖钻的窑厂里当窑工。

尖尖钻是个心毒手辣的家伙,凡在他的窑厂做事的窑工,吃不饱,穿不暖,整天做着比牛马还要累的活儿。窑工们气不过,编了这样一首民谣:

手端饭碗望窑烟。

一粒豆豉两口咽。

满窑烧瓷受压榨,

生老病死无人怜。

尖尖钻有万贯家财,可他从不知足,老是挖空心思,想尽点子来剥削工人。

这一天,尖尖钻来到窑房,捋着稀稀拉拉的山羊胡子,恶声恶气地说:“窑厂自今日起,缩短开窑时间,过去熄火五天。现在改为三天啦!”

窑工们一昕,顿时就象油锅里放进了盐,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起来。一个性直胆大的老窑工当场责问:“老板,三天就要开窑,窑膛里面还是滚烫的哩l这不是要人的命吗!”

    “要命?”尖尖钻那双阴险的三角眼骨碌一转,勃然大怒说“怕死的就给我滚!”说罢,拂袖而去。

大家都知道尖尖钻的为人:惟要是敢违抗他的命令,轻则鞭抽棒打,重则开除解雇。为了赚得那一点养家糊口的工钱,窑工们只得将怒火压在心底。

窑膛里,装坯的匣钵青中泛红,热气逼人。窑工们身披用水浸湿的破棉袄和破布,旋风般地拥进窑膛,看准一叠匣钵,冲过去,抱在怀里,扭头就往窑外跑.可就是这样,还不免烧掉头发和眉毛,烤伤皮肤和眼睛。

窑工们真是活遭罪哟!

更遭罪的还是张得胜。尖尖钻欺他人小,管饭而不管工钱,每月只发给一双草鞋。张得胜穿着草鞋进窑膛开窑,往返几次,草鞋就被烤焦了,断线了,不能穿了!窑膛里烤得豆子熟,打赤脚怎么进得去!尖尖钻可不管了。他不但不给张得胜再买一双草鞋,还让工头用皮鞭威逼张得胜继续去开窑。有的窑工见了,要脱下自己脚下的鞋子给张得胜穿,但张得胜很懂事,说什么也不肯穿。

一窑瓷器烧好了,张得胜的一双脚也肿得象寒冬腊月冻坏了的胡萝卜了,别说走路,连碰一碰都会疼得钻心。窑工们将他抬到他睡觉的窝棚里,让他躺在用料扳(注2)搭成的床上,凑钱买了瓶火烫油给他涂上。

夜里,张得胜的脚肿得更厉害了,痛得他真想哇哇乱叫,可他还是忍着,他怕吵醒那些睡在隔壁的窑工,明天他们还要接着去开窑呢!

也不知什么时候,张得胜迷迷糊糊地睡着了。突然,他恍惚感到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到他的跟前,把他摇醒说,“可怜的崽俚,你的脚肿成这个样子,明天怎么去开窑呢?”他回答不出,心里一难过,眼泪扑簌簌地流了出来。白发老爷爷叹了口气,从衣袋里掏出一双鞋,往他枕头边一放,就转身走了。张得胜非常感澈,正想爬起来说一声“谢谢”,可是一睁眼,啊呀!原来是场梦。

张得胜感到很懊丧,倒头重又躺下。咦?枕头边有个什么东西,他用手摸到它,拿起来一看,是一双瓷鞋,只有一寸大小。

张得胜惊奇起来。惊的是枕头边有了双鞋子,奇的是这双鞋子这样小,又是瓷的,怎能穿呢?他正想着,瓷鞋慢慢地变大了,大得和张得胜的脚一样大小。张得胜试着往脚上穿,还正合适哩!而且一穿上这瓷鞋,脚就消肿了,不疼了。张得胜高兴得跳下床,跑出窝棚,四处喊醒同窑厂的窑工们,让大家看他脚上的这双奇异的瓷鞋。

    窑工们围着这双瓷鞋,惊讶地看个不够,议个不休,一直到大天亮。

张得胜有了这双瓷鞋,再也不怕窑膛的高温烫脚了。他穿着这双瓷鞋快步如飞,好象不花力气似的,一个人把整窑的瓷器都取了出来。

窑工们非常开心,心想从此再也不会遭这份罪了。

消息传到尖尖钻的耳朵里。他不相信穷窑花子能得到宝贝,就偷偷地跑到窑房里去看。这时候,张得胜正在开窑,但见他从窑膛里奔进奔出,好象飞一样的快,看得尖尖钻眼花缭乱,呆住了。

这天夜里,尖尖钻躺在床上,翻来复去就是睡不着,心里急得痒痒的,老想着自己怎么能得到那双瓷鞋。最后,他实在忍不住了,就起了床,轻手轻脚地来到张得胜住的窝棚。

张得胜累了一天,这时睡得正香,尖尖钻轻而易举地将瓷鞋偷走了。刚出窝栅,他就迫不及待地把瓷鞋穿上了脚。

尖尖钻迈步往家里走,可瓷鞋却故意与他作对,载着他朝相反方向走去,任他怎么转身也转不过来。尖尖钻慌了。想脱下瓷鞋,可怎么脱也脱不下来。瓷鞋载着尖尖钻,一忽儿狂奔,一忽儿猛跳,累得尖尖钻上气不接下气,骨架都要散啦!

尖尖钻大声喊救命,窑工们听了,纷纷爬起床,出门观看,只见尖尖钻象疯子一样,在大街上狂跳乱舞呢!

尖尖钻的家里人闻讯赶来,要拖尖尖钻回去,尖尖钻却拼命挣脱,往窑房跑去。

他见到那窑火通红的窑门,竟扑通一声跳了进去。尖尖钻被烈火活活烧死啦!

窑工们将窑火熄了,开窑一看,那双瓷鞋端端正正地摆在窑膛里。

六、《佑 陶 神》

很早很早以前。景德镇原名叫新平。这一地区自古水土宜陶,百娃多以制陶为生。不知从何年起,这里人们把制陶业发展不快的缘由,说成是得罪了窑神。于是,兴起了杀人祭窑的恶习。

杀人祭窑的仪式,在年终进行。每次必须以一双童男童女作祭品,向窑神献礼。这祭品,按祖先流传下来的老规矩,在有子女的陶工中轮流抽签点派。

新平村有个制陶的能工巧匠,名叫陶公。他不仅是个制陶、雕塑能手,又是个烧窑的行家。这一年,陶公的女儿陶香中签了。

陶公原有两男一女。两个儿子,早在战争中阵亡了,老伴也因此气愤而死。现在,与陶公相依为命的女儿年方八岁,又要被杀。他万分悲痛,却无法阻止。

那一天终于来到了。横卧在山丘上的陶窑已经打扮一新,窑肚子里装满了精制的坛坛罐罐,四周堆好了干柴。窑前彩棚下的香案上,灯烛辉煌,香烟缭绕。全村的乡亲们都害怕这一时刻,一个个都躲了起来。窑场上,只有几个铁石心肝的执事人员,在为这祭祀大典忙来忙去。

时间到了,摧人心肝的牛皮鼓响起来了。从外地请来的杀人祭师,腰插大刀。吐着酒气,把身穿红衣的陶香捧到窑前,就象献花一样,摆在神案前的台子上。陶公对吓得半死的女儿挥泪告别,接着点燃了事先预备好的火把,投向窑内。与此同时,祭师大叫一声,举起大刀,向陶香砍去。

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,一个骑高头大马,手执宝剑的人影,突然象阵旋风闪了过来,随后只听见哐啷一声,祭师手中的大刀尚未落下,便成了两截。

陶公和执事人员惊疑地睁大了跟睛,待回过神来,才看清一帮衙役们拥着一位官吏站在面前。

这位官吏名叫赵慨,生于西晋时代。他为人正直,文武双全.凭自己的才学获得了郡县一级地方官的职位。先后在浙、闽、赣作过官,他很了解浙江越窑青瓷,福建缥瓷的生产情况,也知晓江西新平地区“水土宜陶”和杀人祭窑的恶劣习俗,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。如今,赵慨受奸人暗害,受到降职处分,被派往边远的地区去作小吏。这一天,他在赴任途中,路过新平,恰好遇上祭窑大典,便巧妙地救下了陶香。

这件事立即惊动了全村,人们怀着不安的心情涌到了窑场。

陶公感谢赵慨救了陶香,但他并不认为这是件好事,便歉然地说道:“我一个人的孩子算不了什么。倘若为此触怒了窑神,祸及全村,事情就闹大了!”

赵慨曾经到过新平,他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,知道陶公大公无私的高贵品德。他略一思索,便说道:“窑神是为大家谋福利的,制造祸端者不是窑神而是窑鬼。如果不把窑鬼除掉,必定祸及全村。”说着,便真的寻找起“窑鬼”来。他细心地在陶窑四周巡视了一遍,又回到窑前。接着说:“今天,我们就趁此来把窑鬼除掉吧!”他一边说,一边在窑包下靠近地皮的地方,挥动长剑,把坚固的窑身刺破了几个窟窿。

说也奇怪,经赵慨几剑之后,窑内的情况大大地改变了。只见四处喷烟的窑室,忽然风声雷动,火光闪闪,弥漫的烟雾,统统被卷进了火口。人们都惊呆了。

祭窑的事,就这样平息下去了。三天之后,陶公烧造出了新平有史以来的最好陶器,大家杀鸡备酒,热情款待赵慨。陶公为铭记赵慨救命之恩,将女儿更名为再香,以示不忘。

赵慨革除了杀人祭窑的恶习之后,人们爱戴他,挽留他,怕他走了以后“窑鬼”又会出现。他自己也担心杀人之风重演,于是辞官不做,留在新平作庶民了。从此,一心扑在制陶事业上。由于他熟悉浙江青瓷和福建缥瓷的生产情形,便在备料,成型,施釉及烧炼等方面,进行了重大改革,把新平制陶推进到了瓷器的阶段.

赵慨作出的巨大贡献,获得了人们的尊敬,新平的百姓称呼他为“佑陶神”,陶工们称他为制造瓷器的“师主”。赵慨去世后,新平百姓于昌江河岸,建造了一座绿釉瓷瓦的小庙。后人将这座庙称之为“师主庙”,逢年过节,香火不绝。

七、《高 岭 土》

做瓷器用的瓷土,现在世界上都把它叫做“高岭土”,这高岭土就出产在景德镇的高岭村呢!

高岭村的瓷土是怎样被发现的?

那是在很久很久以前。高岭村有一家姓盛的穷苦夫妻,他们佃了大地主张剥皮的几亩薄田,一年到头,风里来。雨里去,好不容易打下一点儿粮食,可张剥皮的阎王帐一翻,算盘珠一响,就全给刮去了。他们靠着红薯、萝卜和野菜当餐,日子苦得就象黄连一样。

盛家夫妻日子过得虽然清苦,但心地却特别善良。听到谁家揭不开锅,他们就宁愿自己挨饿,也要省出点口粮送去.因此,村里人都称他们是“好心的盛家。”

 有一年冬天,天气特别寒冷,北风吹过来,就象刀子刮人一样。这一天清早,大风凛冽,雪花纷飞,盛家男人正抱着一捆柴禾,准备送到前村的一个孤苦伶仃的高老太婆家去。他打开屋门,只见屋檐下躺着个白发苍苍的老公公,这老公公衣衫破烂,满脸焦黄,冻得在瑟瑟发抖,嘴里还不停地发出痛苦地唤叫。

 盛家男人见了,急忙放下柴禾,走上前把老公公扶进屋里。他一边脱下自己的破棉袄,披在老公公身上,一边忙嘁妻子倒碗热水来。

 盛家男人问:“老公公,你是哪个村的?这大冷的天,出门来做什么?”

 那老公公深深地叹了口气,答道:“我家住在很远的地方。因为给地主老财逼得没法活,只好出外投亲,没想到病倒在这里。”

 男人一听,忙安慰说:“老公公,你莫急,病了,就先在我家养着,等好了,开了春再走吧!”

 那老公公感动地点点头。这时,盛家妻子端来了一碗热开水,送到那老公公跟前,请他喝下暖暖身子。老公公摇摇头说。“我实在饿得吃不消了,想喝碗热粥,不知有没有?”

这对夫妻听了,感到很为难,因为他们家的米缸,早就空了,拿什么熬粥呢?盛家妻子正想对老公公直说,但他男人看到老公公饥饿痛苦的样子,心中实在不忍,就暗把妻子一拉,走进厨房,悄悄地说:“你去张剥皮家借一升米来,熬粥给老公公喝吧。”妻子一听要她去张剥皮家借米,吓了一跳!提起这张剥皮,高岭村方圆几十里.谁不知他是个吸血的蚂蝗,叮人是越叮越深,不吸饱血是死也不松口的。谁也不敢上他家去借东西。

盛家男人见妻子犹豫,又推了她一把,要她快去。

妻子借来了米,男人生火熬粥,一会儿工夫,一大碗香喷喷,热腾腾的米粥端到了老公公的面前。老公公见了,也不客气,一口气就把粥喝了下去。

说也奇怪,老公公把这碗粥一喝下去,原来焦黄的脸,顿时红润起来,精神也好了,病也好象烟消云散了。这时,老公公站了起来,把破棉袄还给盛家男人,说:“你们真是名不虚传的‘好心的盛家’。我没有什么好报答你们,我走后,你们可到村后东南面的松山顶上,一口气挖它个九九八十一锄,那时,就有办法偿还张剥皮的一升米了。”老公公说罢,抬脚走了。

盛家夫妻听了,感到十分奇怪,他们想。老公公躺在那里,怎么会知道他们上张剥皮家借了米?莫非他是神仙不成?待夫妻俩出屋再看,那老公公早已不见踪影。

回到屋里,盛家夫妻真的扛了把锄头,上了村后东南面的松山顶,奋力举锄挖了起来。一锄,二锄……三十,四十……挖到那九九八十一锄时,奇迹出现了。那黑沉沉的泥土,一下变成白花花的,盛家男人用手捧起来,一捏,哈,软乎乎的就象糯米粉一样,再捧到鼻子尖闻闻,竟是香喷喷的,捏一点放进嘴里尝尝,又是甜滋滋的,跟真的糯米粉一模一样。这下可乐坏了盛家夫妻俩。他们想到村里穷苦人家正在受苦挨饿,就兴冲冲地跑回村去,把穷苦人都叫了来,挑起大筐、小桶熙熙攘攘地来到了松山顶,大伙动手,锄呀,挖呀,装呀,挑呀,挖去一层,立刻又长出一层…这时候,穷人们那个欢乐劲就不用说啦! 

穷人们兴高采烈地将“糯米粉”各自挑回家去,又是做汤圆,又是做糍杷,真象过年一样。

这事被张剥皮知道了。他急急忙忙爬上松山顶一看,瞧得眼也红了,嘴也馋了。他把一帮狗腿家丁叫来,团团围住了松山顶,把穷人们赶下山去,并且在四周钉上“张府”的木牌,说这松山是他家祖传的宝山.谁要再到松山来挖糯米粉,就要送官究办。穷人们听了,无不气恨。

再说,张剥皮叫人挖了一大筐,抬回家去做汤团,汤圆做好了,张剥皮把全家都叫到大厅前,手捻着他那几根胡须,得意洋洋地说:“今天我请客,大家尽量地吃,吃完了,我们还可以上山去挖。哈哈!这下我可发大财了。”说着,张剥皮带头吃起来

张剥皮囫囵一口就吞下了一只汤圆,汤圆刚落肚,就双手捧住肚子,妈呀!妈的倒在地上打起滚来。家里人走前一看,哪里有什么糯米汤圆,碗里的汤圆全变成了石头,张剥皮肚子里有块石头,痛得他呼天叫地,一直闹到天亮,便活活地疼死了。

张剥皮一死,高岭村的男女老少可高兴了。盛家夫妻又领着穷人们上了松山顶,到了山顶一看,发现原先挖出来的“糯米粉”全部变成了石头。这时,大家就更恨张剥皮了。

这天晚上,盛家夫妻在梦里,只见老公公又来到跟前说:“松山顶上的石头,可以拿来做瓷器,做成的瓷器能跟玉器一样的值钱哩!”

第二天清早,盛家夫妻就和全村的穷人来到了松山顶,只见满山全都是银光闪闪的土石,盛家夫妻按照那老公公嘱咐的话,将挖起的土石做成一个个碗和杯的坯子来,放进窑里一烧,果然个个晶莹洁白,真象玉器一样。

 高岭村的穷人把这些玉器般的瓷碗、瓷杯挑到镇上去卖,百姓们看了,都是喜爱万分,一忽儿就被抢购精光。

 从此,高岭村的穷人在盛家夫妻的带领下,改行挖土建窑烧瓷器了。松山因地处高岭,就改名叫高岭山,山上的瓷土,就叫做高岭土了。

八、《五子罗汉》

瓷雕《五子罗汉》,又叫《全家福》,是景德镇闻名中外的传统产品。提起这尊瓷雕,还有个故事哩!

说不清是哪个朝代,景德镇有个瓷雕艺人,名叫冯上和,是南昌新建人。他七岁就随爹爹来到镇上,被送到窑户老板那儿学雕塑,从此和泥巴打起交道来。由于他聪明好学,年龄越大,瓷雕的手艺越高超,捏出的公鸡,那公鸡伸着老长的脖子,好象在“喔喔”地啼叫;捏出的蜻蜓,那蜻蜓伸展着薄薄的长翅,仿佛随时就要蹦走。真是神得不能再神,叫人惊叹不已。

冯上和是个单身汉,可身边却有五个小崽俚。这五个小崽俚,都是他收养的孤儿。本来,他一个人做事,一个人吃,日子还勉强过得去。现在,凭空添了五张嘴,可就够他苦罗!没办法,只好起早摸黑,拚命干活。

可恨在那种世道里.冯上和的手艺再高,再拚命做,也是穷得吃了上餐,又缺下餐,经常拣烂菜叶填肚皮。说来也怪,尽管一年到头,冯上和吃糠咽菜,人却长得胖乎乎的。大家说,这是因为冯上和为人和善,良心又好,整天乐呵呵的缘故。这话不假,俗话说,心宽体胖吆!

这一天,正是中秋佳节.太阳刚刚落山.冯上和就收了工,慢吞吞地往家里去。这会儿,他心里愁死了,愁什么呢?他愁家里米缸见了底,荷包里没有一文钱。而此刻,缩在家里的那五个宝贝,正巴望他带月饼回去吃哩——这是他早晨答应过的。

早在三个月前,本县知县屠大人,为了巴结上司,从冯上和坯房里,挑走了一箩筐瓷器,什么观音、三星、八仙、仕女、龙船的,尽是瓷中珍品,应有尽有。他当时对冯上和说:这笔瓷款,待中秋节这天付给。今天不正是中秋节吗?冯上和想到知县大人许的愿,于是答应了给孩子们买月饼。

可是,当冯上和踏进屠知县的官邸,瘦得象老鼠精一样的屠大人先是一楞,接着装出很大方的样子说:“哦!就上回那一点点子瓷器吗?好说,好说,等哪天公事不多,我亲自给你家写幅中堂吧!”

冯上和一听,心里冷了半截,一幅中堂字要抵一箩筐瓷器的帐?何况他的字也不能塞饱一家人的肚皮,于是央求说:“知县大人,象我一个破破烂烂的家,挂上大人的字象什么?再说……”

“再说你呀!真是不识抬举!”屠知县显得很不高兴,“许多有钱人家托人来请我写几个字,我还不乐意哩!”说罢,一双鼠眼睁圆了。

冯上和见这情况,只好说:“大人如果手头不方便,那我以后再来吧!休给我写中堂,我是承当不起的。”

冯上和没有讨到钱,心里当然骂了一顿屠狗官。气是出了,但月饼呢?不能对孩子们说话不算数呀!他边走边想,陡然,想到身上这件大褂还有四五成新,便脱了下来,送进当铺。然后从糕饼店买了五个小月饼,兴冲冲地回家了.

 五个孩子见冯上和买了月饼,自然高兴得了不得,他们公公长,公公短地喊个不停,倒叫冯上和一时忘记了烦恼。忽然,有一个孩子发现冯上和身上的大褂不见了,好奇地问:“公公,你的衣裳呢?”

 冯上和素来不会说谎,一时被问得吱吱唔唔。孩子们明白了,晓得了他们手中的月饼,是公公用大褂换来的,都难过地将月饼放回原处,哭喊着:“公公,我们不要月饼,不要月饼了······”

见到孩子们哭,冯上和心慌意乱,连忙安慰说·“莫哭,莫哭,只怪这世道坏人太多,要不,你们怎么会变成流浪儿呢!唉!是屠知县这样的狗官喝了穷人的血啊!你们快快长大,团结一条心,和世上的恶鬼斗!”

说着,说着,孩子们不哭了,他们的眼里,都闪出了愤怒的光芒。

这时,一轮金盘似的明月升到中天,把个千年古城照得一片通明,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也此起彼伏地传进冯上和的屋里。冯上和想到,这是有钱人家开始吃团圆饭了。怎么使孩子们不去想他们的父母亲呢?冯上和略加思索,计上心来,他拿出一坨泥巴,对五个孩子说:“我来给你们每个人塑一个像吧!”他想用这个办法,分散孩子们的心思.

孩子们当然愿意,都倏地一下端端正正地坐在冯上和的面前。冯上和笑眯眯地开始塑像了。他塑了一个又一个,一会儿功夫,五个孩子的像都塑好了。孩子们纷纷抢过自己那被塑得活灵活现的像,真开心极了。有个孩子天真地说:“公公,你给自己也塑个像吧!”

冯上和一听.心里想:是呀!玩了一辈子泥巴,还从来没有给自己塑过像呢!对,今天就来它一个,日后自己死了,还可以留给孩子们做个纪念。于是,欣然同意了。

冯上和为了使孩子们开心,把自己的像尽量塑得夸张些,瞧!脸上是肉坨坨的,笑得眉毛弯了,嘴巴翘了;肚子露在衣襟外面,腆得老大,还挖了一个脐眼,脚是赤着的,盘架在一起,还挺威风哩!孩子们看在眼里,咯咯地笑得前仰后合。他们搂着冯上和,一家人享受着天伦之乐。也许是产生了艺术的灵感吧!冯上和信手将那五个孩子的雕像拿过来,安放在自己雕像的身上,顿时,一尊《全家福》的雕像出现了。冯上和眼中灼灼放光,啊!这件作品他太满意了,是一件他在无意之中创作出来的珍品。冯上和捧在手里,爱抚地看个不停。

突然,响起了“砰砰”的叩门声,不等冯上和去开门,门被推开了。冯上和定睛一看,原来是屠知县带着差役,如狼似虎地挤进屋子。冯上和心里疑惑,正想问问屠知县登门有何贵干。不料,屠知县一眼瞅准了摆在台子上的那《全家福》,立即一步上前,双手捧过,扬脖大笑起来。“呀哈!这样的东西送给抚台大人做寿,太好不过了!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!巧!巧!”

原来,这个屠知县刚刚接到省里抚台大人的手谕,限三天之内将祝寿的礼品送上。他不敢怠慢,连赏月也顾不及,就带着差役连夜到处搜刮。冯上和是他要搜刮的第一家。

冯上和一听屠太人要将这尊《全家福》送给抚台大人,硬是一百个舍不得,便道·“大人!这是泥坯,还没经过烧炼呢!”

“知道!”屠知县拉长声腔,洋洋得意地回答·“明儿我派人将它放进窑里去烧不就得了。”

“哎哎!”冯上和苦苦哀求着:“大人,这是我的得意之作,还是还给我吧!我可以另外再给抚台大人赶做祝寿用的瓷器。”

“我就要这一个。”屠知县横蛮地回答,一拂袖,准备扬长而去。

这一切,被蹲在屋角的五个孩子看得一清二楚。他们愤怒了,就象不怕虎的初生牛犊,一齐冲上去,拦住了屠知县的去路,异口同声地斥喝遭:“放下,快把公公做的瓷雕放下。”

屠知县见是几个孩子,不屑一顾地抬腿就向孩子们狠狠踢去。孩子们机灵地躲闪着,一齐拖住屠知县的细腿,一翻,屠知县跌了个四脚朝天,那尊《全家福》也撞了个粉碎。

屠知县恼羞成怒,一骨碌爬起,擂拳跺脚地吆喝着差役快将孩子们抓起来。

冯上和愤然地抓住屠知县的胸襟,声色俱厉地说:“你这个强盗,我和你拚了!”

屠知县杀猪般地嚎叫起来。差役赶快挥舞着棍棒,上前营救。一时间,屋子里乱成了一团。

赤手空拳的冯上和与孩子们被差役捉住了。

屠知县喊道。“绑起来,统统烧死!”

差役将火点燃。一会儿,熊熊烈火冲天而起,这间破板屋被烧成灰烬,冯上和与五个孩子就这样活活地被烧死了。

屠知县心满意足了,正想带领差役离去。突然,平地刮起一阵狂风,灰烬被吹得无影无踪,地上好端端地摆着那尊完整无损的《全家福》,这尊雕塑经过烈火烧炼,越发显得晶莹洁白。

屠知县回到府上,将这尊瓷雕好一顿玩赏,玩够了,特意放在枕边,爬上床,眼睛一闭就睡着了。

他睡得正香,突然,感觉到左耳朵被什么咬了一下,痛得钻心,先以为是蚊子叮,拍地一巴掌打去,谁知,右耳朵同样被什么咬了一下。这是怎么回事?借着烛光,他看清了是五个花生般大的孩子在戏弄他。他吓得一蹦而起,惊叫。“来人啦!来人啦!”

五个孩子齐声吼着:“打死你这个恶官,打死你这个贪官。”

差役们闻声奔进卧室。

屠知县指着爬在头上的孩子们,对差役喝道:“快,快将这些小东西捉走。”

差役们看呆了,吓得不敢动手。

孩子们齐心合力,象“拔萝卜”一样地拚命扯着屠知县的头发,痛得他嗷嗷叫:“痛死我了,你们怎么还不动手呀!”

一个差役怯生生地伸出手,刚刚靠近,就被孩子咬了一口,痛得缩也缩不赢。这时,其中有一个孩子爬上帐顶。一蹦,就跳到了门沿上,他爬下来。把门反锁上,又从窗洞里钻进来。接着,他端坐在屠知县的头上,嘲笑着差役。差役一棍下去。那孩子早躲开了,屠知县的头上被打起了一个血泡。

又一个孩子立在屠知县的鼻尖上,还双手叉腰,差役一棍下去。那孩子已不见了踪影,屠知县的门牙被打落了两颗,鲜血直流。

另一个孩子用肩膀将烛蜡推倒,烛火燃着了蚊帐,顿时引起熊熊大火,烧燃了整间卧室。差役们纷纷选命,可是门已被锁上,他们跑不出去,被烈火烤得焦头烂额,鬼哭狼嚎。屠知县在烈火中挣扎.更是丑态百出。一场大火,将这些害人虫全烧死了。

报了仇,解了恨,孩子们各就各位,重新爬在冯上和的身上。冯上和悲愤的面容消失了,他开怀地跟着孩子们哈哈大笑,笑得那么慈祥,那么和蔼。

《全家福》瓷雕就这样流传下来了,后来,人们又把它叫做《五子罗汉》。